石榴裙是古代的一种非常特别的裙子,象征着“多子多福”的石榴,历史上第一次与裙子联系在一起,出现在汉成帝时代的《黄门倡歌》,歌中写道“点黛方初月,缝裙学石榴”。
至于,历史上最早提到石榴裙这个名字的,是南朝梁时期的《南苑逢美人》,其中写道“风卷葡萄带,日照石榴裙”。
石榴原产于西南亚,在汉朝时期,因张骞通西域而传入中原进行种植,无论是在西南亚地区还是在中原,娇艳欲滴的石榴花都是一种美丽的象征。
石榴裙在南朝兴起后,在唐朝盛极一时。
唐朝现存诗歌之中,直接提及石榴裙的共有32首,其中涉及贵族的有14首,另外还有12首描写的是风月女子,其他6首所描述的对象不明。
也由此可以看得出,古代的石榴裙,一般都是贵族与青楼里的女子穿得更多些。
据说,穿上石榴裙,可以让年轻的女子显得更加俏丽动人,而成熟女子穿了之后会显得更叫娇柔媚态。
当年太宗驾崩后,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,还是整天想着让李治“开箱验取石榴裙”。
玄宗的贵妃杨玉环,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,而她尤其喜欢石榴花,玄宗因此命人在华清池大面积种植,每到石榴花开,贵妃与玄宗就在花丛中嬉戏,而杨贵妃醉酒之后,双腮绯红,玄宗将其与石榴花相比,觉得更加艳丽动人,而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也出自杨贵妃。
据说玄宗曾设宴群臣,邀杨贵妃起舞助兴,贵妃端起酒杯在玄宗耳边呢喃:“这些人对臣妾侧目而视,很不恭敬,臣妾不愿为他们跳舞。”
玄宗听了之后心疼贵妃,因此下旨,要求文臣武将见到贵妃一律要行礼,拒绝行礼的都要论处大罪,众臣无奈,纷纷跪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之下,因而有了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这句话。
那么,石榴裙到底长什么样呢?
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描写“钿头银篦击节碎,血色罗裙翻酒污”,这里的血色罗裙指的就是石榴裙,而石榴裙是殷红如血的。
在没有化学染剂的古代,殷红如血的石榴裙到底是用什么染成的一直是个谜,虽然日本人在《草木染料织物图鉴》中记载着用石榴的树皮、根茎、果皮等染色的记录,但并没有用石榴花染色的证据。
古代倒是有用红花菜给衣服染色的记载,也就是红蓝花,不仅用于染色,而且还用来制作胭脂,当时主流的红色就来自于红花菜的种子,加酸沉淀后就可以用于染色。
不过红花菜染色的布匹非常怕碱,一旦遇到就会立刻脱色,所以石榴裙不能用碱性的水清洗甚至触碰。
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二回:宝玉低头一瞧,便哎呀一声道:“怎么就拖在泥里了,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。”
如今市场上大多数的洗衣粉、洗衣液等都是碱性合成的,根本不能用来清洗石榴裙。
而关于石榴裙的形制,石榴裙的面料并非棉布,也不是麻布,而是绫罗绸缎里的“绫”,这是一种非常轻薄透气的丝质面料,穿着之后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。
石榴裙的裙以多幅为佳,裙腰上提,是襦裙的一种,而短襦、披帛与裙,是襦裙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。
短襦:短衣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制,襦的长度通常只是到腰间,领子分成交领与直领,袖子有长也有窄,玄宗在位时期达到鼎盛,袖子宽度能够达到四尺,晚唐诗琪,这种宽大达到了一种近乎夸张的地步,甚至能够拖到地上,近乎是唐初的十倍。
披帛:这种服饰类似于如今的丝质围巾,不过披帛不是围绕在脖子上的,而是缠绕在胳膊上的,就类似于一种飘带。
除此之外,石榴裙最显得媚态的就是敞开的巨大袒领,领口非常低也非常浅,由于穿石榴裙的时候不穿内衬,所以会露出半个胸,加上石榴裙的丝织感,若隐若现更显迷人。
01石榴裙
石榴裙,其实就是指朱红色的裙子(一说绣石榴花的大红裙)。纯色的红裙艳丽明媚,衬托得人艳若桃李,故有“红裙妒杀石榴花”之类的诗句传唱。
“石榴裙”出自梁元帝萧绎所著《乌栖曲》中“交龙成锦斗凤纹,芙蓉为带石榴裙”一句,以红裙指代女性的万种风情。
时至今日,绯红的石榴裙依然广受欢迎。在它流行的千年间,产生了无数与之有关的动人诗词和典故。其中,最出名的典故就是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。
02拜倒在石榴裙下
相传唐明皇为杨贵妃种了许多石榴树,在石榴花竞相开放之时,他们一起在花丛中饮乐。
贵妃喝酒易上脸,双腮绯红,犹如枝头盛放的石榴花,美得不可方物。唐玄宗喜欢欣赏她醉后的媚态,醉卧美人怀,不理天下事。
大臣们对此颇有怨言,却不敢明言,便迁怒于贵妃,不肯尊敬她。
一次,唐玄宗宴请群臣,让贵妃助兴。贵妃撇嘴:“他们平时对我侧目而视,不尊敬我,我不想跳舞给他们看。”
玄宗听后,心疼宠妃所受的委屈,立即下令:所有文官武将,见了贵妃必须使礼,拒不跪拜者,以欺君之罪严惩。
之后,众臣见到杨贵妃,不得不恭恭敬敬地跪拜,不敢直视她,只能看见她的石榴裙摆
在权势面前,大臣们不得不屈膝,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,即拜倒在女性的权势下。当时,众臣拜倒因权势逼人,情非得已。
如今,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,则表达对女性的崇拜,崇拜可能由于品行、能力、素养等多方面,而不仅仅是权势。有时候,也指男子沉迷于某人的美色无法自拔。
说完石榴裙的名典故,再来看看名诗词。三叶草以为,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武则天笔下的“开箱验取石榴裙”。
03开箱验取石榴裙
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
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
这首《如意娘》,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写给唐高宗的情诗。短短四局,写出无穷无尽的相思愁苦。
因为思念过度,我五色不辨,将红色认成绿色。春光渐逝去,落红融入春泥,枝头只剩绿叶。可只有绿叶又有什么意思?没有红花相配,终究没有光彩。
逝去的春天如同我们远去的甜蜜时光,已成为心口的伤痕,想一次,痛一次,泪如雨下。如果你不信我如此思念你,可以看看我箱子里的裙子,那上面还有点点泪痕。
“看朱成碧”蕴含着三层意思:我想你;年华易逝,你要珍惜我;我独自一人,过得甚是艰难。
一个女子,将原本含蓄的相思之情表达得如此真切热烈,首句含蓄,后三句皆直白,女子向男子这般表达入骨的相思,许多男子都会心动吧。
“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”,描绘出一位执着不造作而且果敢决然的女子形象。相思断肠,不容置疑。这两句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。
总体来说,这首诗明朗而含蓄、绚丽而清新,是武则天诗作的代表作品之一。加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名气,这首诗名气也陡然上升。
所以,不论技巧,只谈名气,这首诗可当石榴裙诗词中的第一。
石榴裙本来只是女子追捧的漂亮衣物,因为文人的笔而成为富有美感与内涵的诗词意向,还因为名人效应在中国文化中扎根立足。
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:艺术源于生活,而高于生活。文化皆有根,起源于日常,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,最终香远益清。
石榴裙就是一种颜色酷似石榴花的大红裙子。款式很多,都以娇艳的颜色深得历朝历代喜爱。
最早出现石榴裙名字的是南朝梁元帝的《乌栖曲》:
交龙成锦斗凤纹,芙蓉为带石榴裙。日下城南两相望、月没参横掩罗帐。
描写宫廷女子在华美的宫殿里等待心上人的情景,“芙蓉为带石榴裙”,女子穿着猩红色长裙,神态飘逸,亭亭玉立。
后来诗人何思澄在他的《南苑逢美人》诗中有这样的句子:
媚眼随羞合,丹唇逐笑分。
风卷蒲萄带,日照石榴裙。
也是描写服饰,但渐渐作为美人的代称了。
到唐朝,石榴裙逐渐成为女子的服饰时尚。
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唐代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和风俗,所以,女子们更喜欢热烈而张扬的色泽,石榴裙的大红色泽十分符合当时的审美理念。
石榴裙是唐代的流行服饰,许多诗人都曾描写过它:
如李白写过“移舟木兰棹,行酒石榴裙”;
白居易写过“眉欺杨柳叶,裙妒石榴花”;
杜审言写过:“桃花马上石榴裙”;万楚五诗:“红裙妒杀石榴花”。
最值得一提的武则天的这首《秋娘子》
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
这是武则天被下放感业寺时写的一封信,体现了这个铁腕女人的别样柔情。她这首诗感动了后代许多人,也感动了年轻时代的唐高宗,从而扭转了自己沉沦的命运。
到这里,石榴裙已经成为女子的标配服饰。
那么,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这个俗语又掩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这还得从唐明皇的这段忘年恋说起。
且说唐明皇自从将儿媳妇纳入后宫佳丽之后,便百般宠爱。但是,官员们却并不买账,他们阴奉阳违,对年纪轻轻的杨贵妃并不尊重。
一天,皇帝在后宫大宴宾客,召集百官,大宴宾客。席间,他叫杨玉环献舞。
杨玉环不好拒绝,只好告诉唐明皇大臣们的态度。唐明皇十分心疼,忙下令文武百官要遵守规则,遇见杨贵妃要行礼。
于是,奇怪的一幕出来了,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下,黑压压地跪了一地。
这就是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的原先典故,仔细品味,带有许多无奈的成分。
至于后来为何成了风流男女的专称,那大概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变异吧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